中國人講究「禮」,禮尚往來,符合人情世故。中聯辦主任張曉明7月期間應邀出席立法會午宴交流,大方接收泛民議員的「創意」禮物,到回請之時,卻吃了個閉門羹,不知張主任會否感到丟臉。
對受邀者而言,形式上說「不」輕而易舉,動作瀟灑,更能「成功爭取」把對方熱情邀約貼到冷屁股上去;現實中,拒絕的理由為何,卻又無人能說出個所以然來。既然能夠在立法會共聚一堂,觥籌交錯,沒理由到對方的主場就會食不下嚥,是面子掛不住,所以要擺出個姿態?又或要人家三番四次的邀請才夠誠意?又或應約太過爽快,會贏得不夠漂亮?
吃頓飯,該擺出什麼姿態?古往今來很多飯局令人印象深刻,青梅煮酒,曹操劉備可以從容相對論英雄;就是鴻門宴,劉邦也敢於赴會,就此扭轉一番歷史局面。古人尚且有膽量席前相對,今天的政治精英卻避之則吉,相信是為免惹來政治妥協的猜疑,怕得失選民。
相對歷史著名的飯局,如立法會主席曾鈺成所言,「食一餐飯好小事」,香港人更不會愚蠢到認為這就是「跪低」或「投共」。數年前,溫和的民主黨走入中聯辦就政改談判,儘管惹來激進泛民的批評,但至少讓香港的政治進程可向前邁進一步。數年後的今天,泛民黨派尋求突破的魄力反而灰飛煙滅,齊齊抱拳拒絕出席中聯辦的回請。泛民人士一向批評中央政府未能好好聆聽他們的意見,但斷絕任何溝通渠道,似乎更難向選民交代。
其實,除了飯局,溝通的形式眾多,就是無法驅走心魔,就事論事,最終只能徒增對陰謀論的過敏和說不清理由的「堅持」。「入西環」、「跪低」等字眼已經成為一個個解不開的心結和逃不出的魔咒。關上對話的大門,於人、於己、於香港均是無益。
抽離來看,去與不去中聯辦,也許只是個小學雞的故事——在既定的場合,便得喊既定的口號、舉既定的標語示威。政治精英如同小朋友般展現出對喜愛或憎惡的執着,拋離本質的是非觀,還強要找出些像樣的理由,外表冠冕堂皇,內裏自己也摸不着頭腦。
惱人的一頓飯,終究不知該擺出怎樣的姿態。
原文转载自《信報》2013年12月27日
圖:網絡圖片
評論
shuyicai58@gmail.com
3年前shuyicai58@gmail.com
3年前shuyicai58@gmail.com
3年前沒有更多評論
沒有更多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