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為百仁基金副主席李海楓
公屋申請屢創新高,最新數字顯示,目前全港共有二十八萬五千個申請,一般申請者需輪候三點六年才能上樓,可見公屋需求愈來愈大,覓地建屋絕對是急市民所急。在土地日益短缺下,是時候讓社會多元討論,例如思考是否撥出部分郊野公園用地,不然輪候公屋人數只會愈來愈多,輪候時間也愈來愈長。
前特首曾蔭權曾說香港人口應增至一千萬,才能保持競爭力,才能媲美紐約、倫敦等國際金融中心。如今人口的確不斷增長,但土地面積不見得增加,於是問題比以往更難解決。特首梁振英上台後致力開拓土地建屋,如今漸見成效,相信未來兩、三年樓宇會陸續落成,惟申請公屋的人數愈來愈多,社會的政治兩極化傾向明顯,試問問題如何能解決?過去出現一些批評,說甚麼「盲搶地」、「搶奪郊野公園用地」、「填海影響生態」,但反對者只是強烈抗議,卻未提出過實際有用的意見,結果淪為徹頭徹尾的反對派,有破壞無建設。
再說,發展才是硬道理,填海可能影響海洋生態,開墾郊野公園用地可能影響生態,但現在甚麼也不做,只會持續拖長輪候公屋的年期,造成嚴重滯後。
土地問題,目前已延伸出一系列社會民生問題,就連一向被認為是年輕有為的大學生,也紛紛在讀大學時便入表申請公屋,盼望早日排隊等上樓,畢業時正式入住,認真諷刺。最慘的是,他們仍未到社會工作、尚未建立任何事業基礎就想離開父母,不知道未來前景如何,只因「怕蝕底」而申請公屋,的確有點違反公共房屋的理念,因此土地問題是個大課題,必須及早正視。
原圖:takungpao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