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為百仁基金會員周雯玲
上周三是中國傳統節日重陽節,也是老人節,人們紛紛登高祭祖,憑弔先人。筆者在這個重陽節格外懷念家父,家父的辭世令筆者深刻感受到,趁父母在世時孝順關懷,遠勝於死後拜訪墓地,應珍惜和父母在一起的時光,莫要到「子欲養而親不待」時空悲切。
現今年輕人面對競爭,背負壓力,為事業奔波忙碌,或是為夢想遠走他鄉,實在無可厚非,但不要忘記你背影的後面,有父母牽掛的眼神。而世事難料,並不是所有父母都等得到你所謂的以後。其實即便無法陪伴身旁,也可利用科技與父母分享生活。筆者亦在網絡上看到有子女用手繪圖細緻畫出步驟,教父母如何用手機軟件視頻溝通。年輕人對待長輩除了孝順及尊重,更要多一份愛心及耐性,多一份聆聽與陪伴。步入老年,難免活動能力變差,行動不方便,記憶力衰退,這是自然規律,更是生活常態。為了子女,我們願意凡事親力親為,從牙牙學語到蹣跚學步,無一不耐心呵護。而為了父母,難道我們不能抱以同樣的態度,一如父母曾呵護我們長大一般嗎?
老人不僅是一個家庭所面對的問題,老齡化更是整個社會面對的挑戰。本港人口老化日益嚴峻,據估算,到二○四一年,香港每三個人之中就有一位是六十五歲或以上長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實現老有所養、老有所依,同樣需要社會的關懷,在醫療及社會福利加大投入,並提供專業化、人性化的安老服務。
最近有句對父母的告白,「你養我長大,我陪你變老」。父母見證我們的成長,我們或許也應該更多地陪伴父母的變老。往而不可追者,年也;去而不可見者,親也。
原文轉載自《太陽報》2015年10月28日
原圖:網絡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