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愁的解藥
鄉愁的解藥

家族裡有位親戚,每次家庭聚會,他例必認真地拍照拍video,鏡頭總是聚焦在每個出席的家庭成員和每道上桌的菜,拍完,立即傳給在澳洲唸書的女兒,大家又在Skype嘻哈一番。

我家孩子一直覺得奇怪,常常問我:“姑丈拍這些來幹什麼?次次都是一樣的人、差不多的菜?”

女兒還小,不會明白我們這個年紀“吃一餐少一餐”的心境,況且家族的孩子每次見面又長大了,家中長輩每回相聚又龍鍾了,每段片每張照隨時會變成歷史,記下,是必要的。

“那為什麼要拍下每道菜?”女兒窮追不捨。

我語塞,或者因為表姐愛吃,所以姑丈特別拍來引她垂涎吧,我隨口答。

直至最近,大女兒赴英唸書了,離家兩個月,缺席了幾回家族聚會,如中秋、誰誰的生日……孩子開始體會,也向我們要求:“可否拍些你們吃飯時的情況?最緊要傳我食物照片啊,像姑丈平時拍那些……”

我們終於明白,姑丈為什麼喜歡拍下每道菜了。

姑丈早年因工作關係,全家移民外地,住過好幾個國家,半生在異地飄泊,退休後回港長住不走了。他是在外面跑過的人,所以明白,什麼是鄉愁。

有位移民英國的朋友說,離鄉別井,最懷念的是三個F:Family, Friends & Food,原來姑丈每次拍下的,不單是每個人、每道菜,還是治療鄉愁的解藥。

隻身在異地生活,跟家人分離,是大女兒經歷的第一個關口。熬過了,又開始思念無所不談的遠方好友。Family和Friends這兩個F最終總會適應下來,惟獨對最後一個F(Food)的牽掛,永遠無法彌補。

於是,看似殘忍的e-food photos,其實是大女兒思鄉的解藥,雞翼啊、蝦餃啊、蘿蔔糕啊,我想起余光中的《鄉愁》……

“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

今日,鄉愁是一碟光纖傳來的鳳爪排骨飯,我在這頭,家人在那頭。

原文轉載自《澳門‧自己報》2015年10月23日

原圖:網絡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港人講地』立場。)
相關博評

評論

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