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呦呦鹿鳴,食野之苹」,北京中醫研究院屠呦呦以發現「青蒿素」成為治療惡性瘧原蟲所引發的瘧疾的特效藥,獲得2015年的諾貝爾醫學獎,不但成為獲得該獎項的第13位女性得主,也成為了首位獲得諾貝爾醫學獎項的中國籍得獎者。
葛洪所著的《肘後備急方》有載「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漬,絞取汁,盡服之。」在中醫藥學上揭示出青蒿的治病機理,也奠定了屠呦呦率先提出用乙醚提取青蒿的靈感來源。依靠現代科學方法獲得的抗瘧新藥青蒿素,在全球挽救了數百萬人的生命,證明從傳統中醫藥物獲得確定化學成分藥物,是一件大有價值的工作。
近幾十年來中藥科學研究還有許多成果,諸如張亭棟醫生所揭示的砒霜化學成分三氧化二砷,對白血病的治療作用,著名生化學家饒毅認為也是諾獎級的科研成果。
中醫藥是尚未充分開放的寶庫。屠女士獲獎,再次證明結合中西優勢乃成功之路。香港作為國家的超級聯繫人,中西文化交匯的科研高地,擁有成為中醫藥科研對外窗口與平台的獨特地位。香港很有潛力將中醫藥轉化成高增值行業,以科學及實證的方法將中醫藥與現代醫學、化學相結合,並向全世界推廣。
香港在發展中醫藥產業的道路上,一方面可將傳統中醫藥製劑化、標準化。從而使傳統中藥方子與現代生產技術相結合,爭取將中藥複方發展成國際市場認可的正式藥物,促進中草藥的出口增值,發展中西醫藥互相銜接的模式。
另一方面,像屠呦呦模式,將傳統中藥以現代科學研究的手段獲得和確定其化學成分,發展出新的具有廣泛療效藥物是一個極富挑戰性的過程,需要高質量的研究開發、廣泛的臨牀驗證及龐大的投資。背靠祖國內地的協作與支持,面向廣闊的全球市場,香港憑藉着卓越的中藥研究開發能力,應朝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模式發展,成為國際中醫藥中心。
通過業界、學術科研界、社會各界人士和政府多方的同心協力,並加強與國內及海外的協作,香港中醫藥的發展將會邁向更高台階,香港理應緊抓當前機遇,肩負起橋樑的作用,推動傳統中醫藥走向世界。
原文轉載自《都市日報》2015年10月9日
原圖:網絡、bbc.com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