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司長周前回應媒體就政府會否調整「雙辣招」引起廣泛的討論和猜測,甚至認為是政府即將「減辣」的先聲,而一些更炒作政府內部存在矛盾,對「雙辣招」存在兩條路線、兩把聲音。
其實如果詳細看一看曾俊華司長的解釋,雖然只是口頭上的表述,也可以知道他談話的原意:
「記者:想問二手樓很多都減價,和出現一些『撻訂』情况……政府調控樓巿措施會不會……
財政司長:現在大家都知道國際的外圍環境有相當大的波動,尤其是美國那裏都說今年內加息的可能性非常之高。同一時間,香港我們的樓宇供應都增加了,各方面的因素相信都會導致在價錢上會有一些調整。我想供求雙方相信在這一個過程之中會有一些討論,現在在價錢上有一些調節,不是一些什麼特別的事情,我們會特別繼續留意這一方面的發展,如果有需要,我們會在政策上作出一些調整。」
由這一問一答可以理解,曾俊華司長清楚表明,在價錢上有一些調節,不是一些什麼特別的事情。至於隨後一句「如果有需要,我們會在政策上作出一些調整」,大前提是「如果有需要」。什麼政策都不可能地老天荒,千萬年不變。所以曾俊華司長以「如果有需要」為大前提,在語意上是百分百的真理。當然,一些百分百的真理往往並無真實的意義,記者真的要追問,應該問幾時有需要,需要的充要條件是什麼。
香港的樓市,是一個錯綜複雜的問題,也牽涉千絲萬縷的利益。但化繁為簡,我們其實可以用一個比較直接簡單的分析辦法,就是首先接受政府推出的「辣招」為基礎,和推出這政策時的客觀背景和現實比較一下,來判斷現時是否適宜「減辣」。最客觀的事實,就是樓價。
附圖是差餉物業估價署的私人住宅各類單位售價指數,由2009 年1 月開始,指數是107,政府的「雙辣招」分別在2012 年10 月和2013 年2 月推出。出第一「辣招」時的指數已經升到223,也就是比2009年升了足足百分之一百。當第一「辣招」打出之後,社會許多評論已經為樓市擔心,但結果是樓市狂牛仍然往前衝。到翌年的2月,指數再升到240,比第一次「出招」時又升了7%,也只有在第二招「辣招」推出之後,樓市才開始平靜下來,一直橫行到2014年年中。市場一直都習慣了稱呼政府壓抑樓價的手段為「辣招」,而「雙辣招」也只是針對現任政府所推出的措施。但上一任政府在2010 年11 月,其實已經出過一招,就是徵收額外印花稅,金管局並且同時公布收緊對豪宅、中價住宅、工商物業及非自住物業的按揭比例,而當時的樓價指數是163。
樓價數字是最客觀事實
如果把現任和上任政府的壓抑樓價措施算在一起,總共應該是「三辣招」,而推出這「三辣招」的,其實都是現任的財政司長曾俊華先生。而在當時行政會議拍板決定之後,出來向媒體及社會解釋3 項「辣招」的也是曾俊華先生。曾司長的解釋其實都是前後一致,對急升的樓價引以為憂。想挑撥政府內部存在矛盾的人,請先翻看一下當年的新聞報道,3 項「辣招」,都是曾司長的baby。
不去講連篇的大道理,只需請大家看看附圖,簡單地去參考3個時段的樓價指數:2010年11月的163、2012 年10 月的223 和2013 年2 月的240。在這些水平,曾俊華司長也義無反顧、毫不含糊地三度「出招」。時至今日,2015年7月的暫時指數是303,比出「三辣招」的時候,指數分別升了86%、36%和26%。那在目前的客觀現實,是否「減辣」的合適時機,是不是「減辣」的「如果有需要」的充要條件?
現在炒作的什麼加息和「撻訂」,前者至今是傳言,後者只是個別人士的行為。政府做決策時,一定是以事實為依歸,樓價數字就是最客觀的事實。當樓價指數在240 時,政府仍然要「加辣」,升到303時,卻提議去「減辣」,這是不是有違連小學生也明白理解的基本邏輯!
原文轉載自《明報》2015年10月7日
原圖:wenweipo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