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聯辦張曉明主任指香港不實行三權分立的政治體制和行政長官超然論,以及全國港澳研究會會長陳佐洱的「去殖民地化」言論,在政治的靜水中再湧現波瀾。這些長期黏貼在香港的模糊標籤,是某些人的光環,又是另一些人的沉重負擔,一旦說破,如同戳穿那件招搖過市的皇帝的新衣,諷刺中令人深思。
論者若看過兩者發言的全文或至少前文後理,可能不會聽到關鍵詞就一味的指摘叫囂,或也會認同某些觀點確是值得反思。不實行三權分立的體制,並非意味行政、立法、司法失去相互制衡。香港司法獨立是不爭的事實,但司法獨立並不等同三權分立也是事實;特首地位超然,不表示他不受司法和立法機關的制約。此等論點已得到事實證明,永遠對政府政令說「不」者,動輒便向法院尋求司法覆核,不論成敗,行政機關已被推入政治的泥濘,只能拖着腳步蹣跚而行。
「去殖民地化」的討論不是簡單的話語權爭奪,香港的政治體制以至自身定位的認知,是香港人既關心又害怕觸碰的話題。回歸以來,社會各界均不斷探討和摸索,但大多數人的眼球只聚焦龍獅旗下的肢體暴力和互相攻訐的語言暴力,無法客觀討論問題,開釋疑慮。
另一方面,狹隘本土的光環仍未退卻,更勾起某些戀殖情緒的不滿,進而產生激烈迴響。正如陳佐洱所述,英殖民統治的香港有很多好的東西須予學習和保留。
事實上,不少好事物都已在特區保留下來,不僅僅是有形的物質,還包括無形的制度,例如完整的行政、司法和立法制度;但「本土情懷」不可能解讀為「殖民情懷」,懷念往昔香港並不表示對英殖香港有所留戀。
香港沒有需要去除本土意識,或以家國情懷取代本土情懷,但更沒道理要把「本土」與「本國」對立和分離。心繫家國,香港是家,中國是國,兩者並存成實體。國家的省、直轄市、自治區和特別行政區共30多個、民族50多個,各自有其本土情懷,何獨香港使然?即使辯才滔滔的大律師、大教授也難以曲解這簡單的道理。
對理智的追求永遠比不上政治化的叫囂,誠心誠意提出的意見也難以得到所有人的理解。經歷佔中之亂、政改方案否決之痛,這些問題已令不少人感到迷惘。我們須以更廣闊的心胸、更大視角和探究空間去找尋出路。
原文轉載自《信報》2015年9月25日
原圖:wenweipo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