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政報告的驚喜
施政報告的驚喜

 

新政府施政報告出爐前,坊間不同的專家人士、立法會議員已在討論對這份新政府的施政報告。作為首份新政府的施政報告,而內容亦與巿民生活、香港發展息息相關,故形形式式的前瞻預告,亦無可厚非。然而令筆者百思不解的地方,是為何一份政府施政報告,在不少論者口中,均以「驚喜」作為「有料到」的準則。

一些運動比賽,諸如足球等,弱勢的一方在完賽前反敗為勝,著實充滿驚喜,且娛樂性十足;農歷新年的生肖運情預告,若所屬的生肖,得到上天的祝福,亦能充滿驚喜,娛樂性十足。但若在施政報告層面上,追求有如看體壇或娛樂新聞般的滿足,倒不如理性地看看香港發展的前境。

香港地域所限,小時候社會科的書本已詳述香港地少人多的境況,「填海」或reclamation等概念不絕於耳。小時候還跟住在港島的同學打賭有一天可在九龍歩行至香港島,當年無甚驚喜。然而,今天莫說「填海」,只要談一談開發新界土地建屋,已夠觸動好些市民的神經線,拿著林林種種的港英政府旗幟、示威標語,遊走於這城市不同的角落。筆者並非產業或環評專家,但只知道今後香港人的福祉,著眼於往後新一輩的安居樂業。管你是開山劈石或填海而來,生地或熟地,不准動、「別碰我家的後院」、拒絕理性探討,怎樣做出驚喜?

香港語域所限,小時候社會科的書本已詳述香港乃多元文化之都, “English” 與中文成為最終法定語言的想法不絕於耳。小時候還跟外來的同學打睹有一天英語與中文可並駕齊驅,當年亦無甚驚喜。然而,今年一個簡體字的餐牌已足以觸發一輪「媚內」的爭論,如兒時的足球比賽,勝負雙方,賽後還是要賭氣一番,不能彼此容納。 年長了,在想為何人會眷戀於當年那些只用英語的餐廳,今天吵吵鬧鬧的議員們,他們是否還未長大?自己國家的文化語言也不認識、不包容,又怎能成為多元文化之都。

若多點理性的讀者,應明白新政府的施政報告並不是滿足觀能刺激的地方,甚麼驚喜與否,倒不如留待新一季的海內外足球聯賽。我們也不需什麼驚喜,新政策出台,也未必得到掌聲,我們要的是踏踏實實檢視那些政策,好的、可行的,以和衷共濟的態度去支持政府加以落實;不善的,以理性務實的態度,加以討論及指正。

原文轉載自《星島日報》  2013年1月16日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港人講地』立場。)
相關博評

評論

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