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一位舊生回校與筆者敍舊,談及未來大計,他已慨嘆道「想在香港置業真的比登天更難!就連在將軍澳等堆填區附近的樓盤都像是貴族的宮殿。」 誠然,堆填區與貴族本是風馬牛不相及的事情,但是這已成為香港新一代的體會。筆者故安慰說:「你還年輕,用不著為居所煩惱,反正你可與父母居住又不需急於結婚置業,努力工作及進修,來日方長。」
然而,這位年青人卻懊惱地說:「不,香港已變得不近人情!每天看報紙都摸不著頭腦,土地不夠固然要開拓新地方,但每次都遇上示威,一拖再拖。再看看巿區,每當發展公屋,又會遭到什麼區議會、區議員以千萬個理由來阻止。說穿了,他們不過害怕公屋的建設會拖低鄰近地區的樓價。說骨灰龕不應貼近民居,這個我還明白,但新地區及公屋為何變得如此生人勿近?不難想像,也許到我要成家置業時,能住在堆田區旁已是萬幸,要不然在堆田區露營也罷,反正斷不會有人示威阻止罷。」
2010年香港樓價創下世界最貴紀錄,用平均樓價計算,香港一個家庭GDP要不吃不喝十一年才買得起一個單位。一方面香港地小,能蓋房子的用地更少,經濟低利率,加上以前港英政府的高地價、不干預政策等,都是一些耳熟能詳的理由。或許我們已習慣了專家們令人無可奈何的分析或前瞻。但這位年青人口中的「不近人情」,確是如雷貫耳。
香港愚公移山式的發展步伐,對於一些已置業、或在工作上已有一定成就收穫的人士而言,或可泰然處之。今天坊間均喜歡以「七十後」、「八十後」或「九十後」作分野。前人種樹,後人乘涼,可謂自古已然,無論我們出生於哪一個十年,前人的毗蔭,可謂舉足輕重。作為「七十後」的筆者而言,「五十後」及「六十後」的經驗及歷煉,豐富了我們的成長旅程。面對今天的「八十後」或「九十後」,試問我們又能為他們帶來什麼啓發?抑或如這位年青人所言,安居於堆田區旁或如地產廣告中那些更遙不可及的貴族地段,享受人生,置身華麗的會所,忘卻年青一代或廣大市民對於香港公、私房屋加速發展的需要?若然是我們現在的沉默與「各家自掃門前雪」的態度而令他們將來惡夢成真,我會否也無地自容?因為我們的前人師長,從來沒有把我們扔進堆田區裏去。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