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和黃集團出售百佳超級市場,引發社會紛繁的剖析討論。有論者以李氏家族看淡香港零售市場為由,故悉數求售;亦有以香港政商敏感關係為由,故應割席分座,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最令筆者費解的,是坊間竟有論者以百佳的出售,能為中資機構提供缺口,以百貨銷售及物價調節的手段,令香港市民大眾生活受制於新的殖民者的魔爪云云。
回顧香港歷史,打從開埠之初至中英聯合聲明前後,不論通訊、建築、交通、百貨、飲食,敢問各項與市民生活息息相關的範疇中,那一項不是長期掌控於殖民者之手?以清末時期主力鴉片及茶葉貿易的英資怡和洋行為例,在英國統冶香港期間,從九廣鐵路以至不同的子公司如牛奶公司、置地等,市民大眾的衣食住行,已盡入英資掌控之中。當時不少的華商,不論是南來的或本生土長的,在殖民制度下受盡欺凌打壓,相比起殖民財閥,華商要付出更大的努力,才得以茁壯成長。
這些歷史痕跡,是否可為今天的香港作借鏡呢? 從百貨業的改變以渲染所謂新的殖民論,對中國及港英殖民史實顛倒扭曲。對華商或內地機構,如臨大敵;對殖民地時代英資壟斷,卻不聞不問。以一個以自由經濟掛帥的社會,這又是否本末倒置?
當地產霸權言猶在耳的時候,這些得來的空隙,是否不應太快讓狹隘的民粹主義所取代?或沉溺於現今所謂「新殖民」的喧鬧聲中?相信值得我們反思深究。
圖:網絡圖片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