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搬家,在書架上重新發現早已封麈的辭典,是兒時母親敎我識字所用的,縱使封面已褪色,內頁已發黃,仍捨不得掉棄,最後還是讓它與其他書籍一起搬進新居。
又是搬家之故,友人前來祝賀喬遷,順道參觀寒舍。朋友剛為人父,已開始計劃小兒的教育,對語言學習尤其著緊,相信這也是很多香港父母的體會。
「其實學好中、英語有什麼法門?」朋友問道。還來不及回答,友人已從公事包中取出十數份什麼出版社、教育機構出品的語言學習軟件的單張,五花八門,色彩繽紛。「來罷,給我些建議,BB快兩歲了,應買那一套軟件呢?」朋友看著我,眼神帶點呆滯,像在盤算著空洞的投資,全因每一套軟件索價數萬至十萬元以上。
「誰說學習語言學須用軟件的呢?你這本末倒置的想法從何而來的?」我說。
學習中、英語,跟母乳喂哺一樣,自然得很。人生中誰跟你說第一句話、寫第一個字?是父母,不是電腦。誰跟你玩耍唱歌?是父母,不是七彩的教材。誰跟你學行時踏出第一步?是父母,不是老師。學習從來都是家庭倫理的體現,語言能力更是家庭關係的剪影。作為父母,你可推說忙碌、沒有時間,但不要以為安裝貴價名牌學習軟件,補償了心理上的不足,便不甚了了。
友人愕然,我繼續說:「在香港,語言學習確是五花百門,處處商機,全因很多人忽略了根本。你要兒子學好中、英語,不難,但你與嫂嫂能否改變生活習慣?例如吃飯時關上電視,讓彼此多留心傾談;睡前會否跟子女說說故事,簡單的可以了,今天說廣東話,明晚用英語,後晚也可用普通話;能否在玩耍時,收起你們的ipad與智能電話?逛街時,多留意中、英語的變換,如在超巿中,一些水果、蔬菜的中、英文名稱,早已寫在旁邊,只不過我們從不留意罷了,要用時才急忙去找,何來趣味可言?簡言之,這一切,都是身教,做得到嗎?」
不知友人聽進了幾多,但很多父母把語言學習遺留在課室、學校,連家門也進不了。到子女年長一點後,又抱怨教育制度不濟,然後又補習又買補充練習又買軟件,學習的黄金時期亦流逝於無垠的消費之中。
恰巧電視正播著某英國大學的學習軟件廣告,看著扮演中產母親的演員生硬的歡笑,小演員坐在電腦前背誦的普通話對白,再看看身邊友人的無奈,更能體會在香港語言學習與日常生活、倫常關係的脫節。
注視著在新書架上母親那陳舊的辭典,心裡不禁由衷感激。
圖:nipic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