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信的啓示
推薦信的啓示

每年這個時候又是各專上學生,整裝待發,以非聯招的途徑報讀大學學士課程。由於各課程報名時序不同,入學要求不一,同學大都小心翼翼,除了一般所需的公文以外,某些課程亦要求老師的推薦信,故不少同學都寄望信中的隻字片言,能増添升學的機會。

學習上本無得與失可言,故字裏行間以表現申請人的特點為要,除了成績、分數以外,他們的性格以及課堂內外的活動,均是一封推薦信所需的內容。無可否認,分數的高低對非聯招申請人十分重要,然而在一堆堆的數字或分數之中,總希望能找到一些亮點,以印證申請人對報讀課程的渴求。

教育產業化的弊端,社會上已早有討論,而筆者認為問題的嚴重性,已體現於一封封難以下筆的推薦信之中。除了成績分數等資料以外,每當詢問申請人的習性或課外活動時,均啞口無言,從前的「志願」、「興趣」,彷彿已演變成修辭上的需要,為課程上的選擇,提供合理的依據。無可否認,在香港,學習上的壓力,源自對成績的合理或不合理的追求,學習過程中的點滴,已無暇細味。有時候,我們的推薦信極像超級市場的特價品,有些申請人不惜要求眾多的老師一同撰寫推薦信,從中揀選他們認為對申請最有利的,以附件形式提交相關大學單位。但當每位申請人的學習經驗都變得如倒模般一樣的話,相信也絕非教育之褔。

將香港發展為亞太地區的敎育樞紐,曾是支持教育產業化的理據之一。然而,恐怕未成為敎育樞紐之前,香港教育工廠化已把莘莘學子如倒模般的不停複製,而產業化亦以巿場的定律作依歸,造成對某些學科嚴重傾斜,但每當時移世易,修業完畢便要面對人滿之患、就業之苦。簡而言之,缺乏平衡及多元的教育方向,就如一封一封乾澀的推薦信一樣。

從前高級文憑、職業訓練為有志投身工作的同學而設,而副學士就是為升學另闢途徑,各司其職。但現在不約而同都為以非聯招途徑晉身大學學位,情況像香港共公房屋、居屋一樣,只不過學位能大量複製,土地不能而已。縱使失業率跌至低點,出路亦只會愈來愈狹窄,全因年青人再沒有路可走。

從前的學師、手藝傳承早已一去不返,而給年青人的實習機會大都是商業、私人機構提供,當然,內容亦是以商業專業為主,而反過多亦合理化他們對學位的追求,周而復始。

筆者不是叫人不要讀書,而是除了聚焦學位以外,年青人應有更廣闊、一望無際的天地。

圖:gdxnf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港人講地』立場。)
相關博評

評論

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