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上發生的倫常慘劇,往往都是一不離二地出現。最近既有上一代殘害下一代而自殺,也有虐待女兒至不似人形。這些事件通常都有其特別的發生原因,而且是錯綜複雜,俗語有云,清官難理家庭事,其中難處,自然不是三言兩語可以解釋。
不必甚麼深奧的社會學理論,大家都可以明白到,對個人最大的支持是源自家庭。如果有家庭的關愛,個人的問題較容易得到解決。所以過去政府投下相當資源,去支援家庭的作用。但問題反過來看,也可以察覺到如果家庭支援失效,對個人支持的最大支柱形同垮掉。如果家庭不只是不予支持,甚至產生種種問題,那個負面的作用,其遺害也可以想見。
倘家庭解體 政府必須介入
而在現代社會,家庭內的問題日漸增多,期望家庭內可以支援解決個人的問題,已經流於良好的意願。就好像近日所發生的家庭慘劇,就正正是反面的例子。好爸爸、好媽媽的責任,無人可以代替,政府亦很難取而代之。但當面對家庭問題愈來愈多,小則家暴虐待,大則人命傷亡,政府不可能袖手旁觀,任之由之。當家庭的能力解體甚至失效時,政府必須介入。政府在法例上和政策上都有責任和權力去介入支持,問題只是政府何以得知。成年人有能力主動求助,但小孩兒童,政府就必須多走一步,主動查究。
在過去的事例中,學校是扮演一個重要角色。在一些家庭問題出現較多的地區,其中學和小學老師往往是最早察覺這些家庭問題的來源。處理這類家庭問題,雖然不是正規教育的範圍,在職能上也是歸勞福局多於教育局。但客觀的事實,當家庭出現問題之後,可以在最早階段察覺問題的,就是學校。所以加強學校對家庭問題的支援,是最直截了當的做法。而事實上,不少個案例子,也是通過學校老師發現,再由其他部門接手處理。所以加強學校在監察家庭問題的功能,應該是最直接有效的途徑。
區議員出力 重整守望精神
除了學校之外,鄰里的支持是另外一個支援的途徑。事實上,在過去的日子,鄰里間的守望,由最初的防火防盜,到保護夜歸女性防止風化案件,鄰里都發揮了很積極正面的作用。當然近年鄰舍之間的關係,也隨着時代的不同而有所改變,淡薄似是大勢所趨。政府雖然也有提倡,但收效似乎不大。
年底進行的區議會選舉,候選人開始摩拳擦掌,積極備戰。一些候選人還是舉着黃傘,讓人重溫那79天的慘痛經驗;一些則走務實的民生路綫,為改善交通、環境和衞生出謀劃策。其實重整鄰舍間的守望精神,也應該是民選區議員的主打項目。大家可以設想一下,一位民選區議員的選區,覆蓋的人口大約是1.8萬人,也就是不到5,000戶。這樣的規模,其實最適宜發揮組織鄰舍互助的工作。在這個鄰舍守望的網絡下,如果可以及早察覺家庭問題,而讓有關政府部門介入協助,一些慘劇也可以及時避免。
(文章僅代表個人立場)
原文轉載自《香港經濟日報》2015年9月10日
原圖:網絡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