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迪•華荷:十五分鐘的永恆》在香港展出。展覽主題出自華荷名言:「在未來,人人都可成名十五分鐘。」四十年後,此「預言」果成現實。
科技的發展造就了這個資訊氾濫的年代,下至學步嬰孩,上至耄耋老者,YouTube上的一條片或社交網站上的一張相,就能令人火速上位。再也不存在什麽永遠的英雄,也沒有人能永遠獨據主角地位,在快速的更替和變化中,每個人都有機會擁有短暫的「速朽」階段。
香港亦有人塑造短暫的永恆。政壇有人舉牌、掟蕉、拉布,那是上一個十五分鐘;這一個十五分鐘是喊官員下台,是揮舞龍獅旗,是堵塞交通。下一個十五分鐘又會是什麽?剎那光輝不是永恆。反觀近十年前的「沙士」英雄,為病者以身擋危疾;剛離開的也斯,以「滋味」豐富人間的心靈;更有幾許默默為香港建設努力的不知名者,他們將佔據著未來不知多少時光。
華荷的十五分鐘永恆將普普文化刻鑄在藝術史上,影響一代又一代人。我們那些短暫的十五分鐘,可留給下一代甚麽?
原文轉載自《晴報》2013年1月10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