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為新聞統籌專員馮煒光
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在二○一五年八月二十五至二十七日進行特區政府民望調查,結果顯示特首梁振英整體表現的平均評分為四十二點七分,是過去七個月以來是最高的,與七月份的評分相比高出零點八分。這個進步,傳媒和評論都沒有在意。中大調查公佈翌日,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公佈其在二○一五年八月二十一至二十七日調查顯示,特首梁振英的民望數字評分為三十八點五分,較上次下跌零點七分。傳媒便突出這是梁振英上任以來的最低分數。同樣是兩家知名大學的民調,調查時間相若,相隔一天公佈,一個上升甚至是近半年最高的、一個下跌,為何傳媒和評論只看到下跌那一個呢?
這令筆者想起今年五月中,港大公佈的五月四日至七日民調。該民調結果是財政司司長曾俊華支持率淨值大跌十一點(較當時因為政改落區言論的高永文局長,還多跌兩個百分點),而教育局局長吳克儉的支持率淨值又升了七點。大家又如何解釋當時曾司長和吳局長的一跌一升呢?該民調更顯示,當時政改三人組民望都上升。負責領導政改的政務司司長林鄭月娥升了三點、政制及內地事務局局長譚志源升了兩點、律政司司長袁國強更勁升九點。當時政改三人組正在推銷政改方案,而港大民調則說反對方案的民意趨升,那麼具體負責政改的三人組又為何會民望上升, 而且還有一位是勁升?當時竟然沒有引起任何評論。由此可見,把一兩次民調大肆渲染,這又是否真正掌握民意呢?
外國知名民調機構有公信力,主要是她們做得很嚴謹,而且也不會在事後站出來解讀,只是把結果和調查方法清楚告訴社會。反而香港有些有鮮明政治立場而主責做民調的人,卻喜歡解讀民調結果,這是否公道?再者,有個別媒體只報跌不報升,還不斷要求政界人士回應,又是否負責任?
原文轉載自《頭條日報》2015年9月7日
原圖:takungpao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