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與澳門位於珠江出口的兩岸,遙遙相對。它們都屬於中國領土的一部分,但曾遭外力統治,經歷了不同時期的發展,形成了今天各具特色的面貌。
四百多年前(1557)澳門已成為葡萄牙王國的殖民地,但主權仍屬中國,葡萄牙人只利用澳門作為經商的據點。根據歷史記載,在十九世紀40年代,澳門曾經一度是個自治區,直至1887年清廷和葡萄牙政府在北京簽署條約後才正式承認澳門是葡國的領土。這個關係確定後再經歷102年,葡萄牙人又將澳門無條件交還中國,結束了歐洲人在亞洲大陸的殖民統治。
香港島是鴉片戰爭結束後中英政府在1842年簽署南京條約才成為英國殖民地的;1860年中英簽署北京條約又把九龍半島割讓給英國人,擴大了殖民地的面積;1898年七月一日,中英簽署另一份北京條約把九龍半島以北深圳河以南的土地租借給英國政府,成為香港、九龍、新界三位一體由英國管治的地區。
1980年初英國考慮到新界租約的年限行將屆滿,必須及時與中國談判續約問題。殊不知當他們提出後,中國不但堅決反對續約,並告知英方於約滿後必須把香港和九龍一起交還中國。當這個消息曝光後,港人感到憂心忡忡,猶如末日將至,紛紛找尋出路。英國沒有履行宗主國的責任,只願簽發五萬個居英權給符合資格的港人作為安定人心的法寶。
葡萄牙雖然曾經一度是海洋上的霸權,但國力逐漸由強轉弱,自顧不暇,早欲放棄澳門的管治權,可惜時機未成熟,一直擱置到1999年才由中葡簽署條約把澳門順利歸還中國。葡萄牙人鑑於國際形勢,對澳門沒有超乎現實的野心,順應中國意願而行,不像英國人那樣以保護香港人利益來掩飾他們持續霸佔香港的野心,在與中國談判香港回歸主權國時不斷討價還價,曾引起一波三折。
澳門人和香港人差不多在同一時期面對主權回歸祖國的問題,前者處之泰然,因為葡萄牙政府保證任何澳門人都可前往葡國定居。反過來,港人卻憂心忡忡,因為英國國門並沒有為他們打開,只有自行解決。
由葡萄牙人領導的澳門殖民政府一直都受到中共政權的監視,以中共意向為依據,執起法來步步為營,務求相安無事。澳門人雖然生活在澳門,但其生活方式與改革開放後的珠海市和中山縣很相似,對回歸後引起的變化是比較容易適應的。反觀香港人,經過了一百五十多年殖民統治的潛移默化,生活與思維變得愈來愈洋化,恐怕回歸後會逐漸失去這種習以為常的生活方式。
英國人放棄殖民地之前都慣於玩弄手法,留下瘡疤,使接手的政權難以應付,從而凸顯其過往的精明及有效的管治。他們在撤離香港之前的最後十多年,推行民主改革不遺餘力,造成今天立法會不正常之狀態。港英更將公務員的薪酬大幅調整,社會福利網擴大,維持高地價政策,縱容大型企業壟斷市場。這些政策將是庫房的巨大支出,必須依賴經濟不斷發展才可應付得來。大企業在市場上為所欲為,產生貧富嚴重不均的現象,引發民憤。
在澳門的葡萄牙人便沒玩弄這些毒招,一向量入為出。回歸後澳門政府每年的盈餘預算,向每個市民頒發的生活津貼和向長者發送的敬老金,足可証明葡萄牙殖民政府執政謹慎,留下了個優良傳統。澳門人對現實的滿足,其理由在此。
香港由於地理條件與政治因素,在經濟發展方面有過輝煌的業績,曾一度被世界公認為亞洲經濟四強(四小龍)之一,香港人引以為榮。反觀澳門,由於土地供應有限,人才不足,經濟一直遠遠落後於香港。可是澳門人對此並沒有產生絲毫的自卑感,卻學會了安貧樂道,很少產生社會怨氣。
在過去的一年,香港市民曾因不滿政改方案而走上街頭與政府對抗,最後雖然被平息,但矛盾沒有化解,而且愈來愈深,只要受到挑釁,同樣行動將會捲土重來。政府對此必須有所準備,防止失控。
澳門市民縱使對民主制度有所索求,但只會循著現實的可行性去爭取,不會付之激烈的行動。
香港的民主派羽翼已豐,形成一股足以挑戰權威的力量。他們對普選有特定的要求,遠遠超過中央能夠接受的底線,卻誓死要達到目的才罷休。去年政改方案在立法會被泛民派否決,使香港政治改革停滯不前。這並不符合香港整體社會的利益,港人對此應權衡利害,好自為之。
原圖:網絡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