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日前發布《粵港澳大灣區語言生活狀況報告(2021)》,提出在法律上明確普通話與簡體字的地位,並將普通話教育適度融入考評體系、粵港合作推進普通話教學等建議,相關建議在香港社交媒體上引起討論。中評智庫大數據中心指出,港人的語言身份意識根深蒂固,對普通話和簡體字普遍缺乏認同感。其中,導致港人產生抵觸情緒的主要原因之一,在於多數港人將粵語視為香港的象徵、香港人的符號,認為粵語與港人身份認同息息相關。
中評智庫指出,長期以來,粵語是香港人日常進行溝通的首選語言,普通話在香港社會明顯處於相對弱勢。又援引政府統計處《2016年中期人口統計》的結果指,2016年香港5歲及以上人口中能說廣東話的佔比94.6%,能說英語的佔比53.2%,能說普通話的佔比48.6%。然而,若按慣用語言進行劃分,88.9%的香港人以粵語為慣用語言,4.3%以英語為慣用語言,僅有1.9%的人以普通話為慣用語言。
中評智庫又從歷史方面分析,稱港英政府曾在教育、文藝等領域獨尊粵語、打擊國語,通過粵語來塑造香港「本土意識」和香港人的身份認同,對香港社會的語言氛圍產生了根本性影響。回歸以後,香港又未在法律上明確普通話的地位,導致當前香港社會對普通話普遍缺乏認同感。近5年來,香港社交媒體對普通話的情緒以負面為主,且負面情緒指數遠高於正面情緒。一些社交媒體甚至刻意將「普通話」與社會負面新聞相連結,進一步強化港人對「普通話」的負面印象。
值得注意的是,網民對普通話的態度受議題和領域的影響,對教育的牴觸情緒最大,其次是娛樂和工作。其中,港人對娛樂內容的負面情緒最低,大多數港人並不在意娛樂新聞或綜藝節目中使用普通話。然而,一旦教育話題中涉及到普通話,便立即引發大量的討論和關注,且以負面內容居多,推廣普通話教育在香港社會面臨的阻力可見一斑,包括發生在2018年1月浸會大學關於普通話畢業要求所引發的風波。香港浸會大學多名學生因不滿低豁免率和必修政策,發起佔領語文中心行動並且粗口辱罵老師,網民竟一邊倒指摘校方將普通話作為畢業條件不合理。
此外,中評智庫又援引數據指,相較普通話,港人對簡體字的負面情緒指數更高。一些港人認為,繁體字是中華文化的精髓,80%以上繁體字屬於形聲字,看文字結構就能知道文字代表的意思,如「愛」要用「心」,「聽」要用「耳」;也有一些港人表示,繁體字才是正統字,相反簡體字是為掃盲而設計推出的「殘體字」,認為香港已經沒有文盲,無須硬推簡體字 。
圖片來源:文匯報、教育部網站
請Follow我們的YouTube頻道:https://bit.ly/2kgU8qg
下載我們的手機應用程式,收看第一手精彩內容:https://www.speakout.hk/app
評論
+85292****22
3年前沒有更多評論
沒有更多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