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是深圳經濟特區成立40周年,由1980年至今年2020年,深圳在這40年急速崛起,由一條小漁村發展成一個國際化城市,不論是發展速度或規模,都是世界少見的。回顧過去的發展,深圳由發展傳統工業,到近年憑著創新科技研發和生產的傑出成就,成為國際間重要的科技產業中心,而深圳的本地生產總值(GDP)更在去年首次超越了香港。深圳創下的各種驕人成就,使其成為中國改革開放的代名詞,亦是國家向外經濟的重要窗口。
經濟發展的巨大成功
當說起深圳,不少人首先想到的是繁華和富庶等形容詞,但其實在1980年代,經濟特區設立的初期,深圳仍然只是一個南方小鎮,要發展出口經濟、加促工業化等,就面對不少的困難,例如經濟體制和基礎建設都需要大幅改革。在1980-1992年間,深圳作出多方面嘗試,例如改善基建、改革工資和勞工制度等, 大膽地作出各種經濟改革試驗,最終成功「殺出一條血路」。在這段期間,深圳經濟出現驚人的增長,當年GDP為2億人民幣,之後每年平均增長37.4%,遠遠高於其他城市的平均水平。
深圳在打好發展基礎後,於2000年起主力發展高新科技、金融、物流和文化四大產業。在找到合適的發展路向以後,深圳一直乘風破浪,加快推進城市和產業的國際化和現代化,工業和服務業成為「發展火車頭」,令深圳經濟屢創高峰。在2005年深圳GDP就突破5,000億元人民幣,經濟規模居內地城市的第四位,直到去年,深圳GDP已躍升到26,927億元人民幣,排名亦升至第三位,同年的人均GDP收入達203,489元人民幣,超越不少國家的平均水平。
受惠經濟發展 生活水平大幅提升
深圳經濟「火箭式」上升,當地居民就是最大的受惠者,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85年的每年1,915元人民幣提升至2019年的每年62,522元人民幣,在這34年間就足足增長了超過32.6倍。隨著深圳經濟的快速,社會保障亦日漸完善,近年已經有逾1000萬人參加了養老和失業保險。
深圳經濟特區的設立,同時亦從根本改變了當地的教育發展,由當年的農村教育變成全國一流的學術城市,國際知名學府如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以及香港的中文大學和香港大學等,都在深圳設立大學城或分校。有一項數據足見深圳的教育發展如何突飛猛進,原來在這40年間深圳的教學規模由6.5萬人增至220萬人,當中的中小學和幼稚園的基礎教育規模,就與北京、上海和廣州等大城市不相上下。
深圳的發展就是國家發展的縮影,經濟、教育和社會保障等的發展一日千里,至今仍然是不斷進步,民眾亦能分享到發展的成果,國家欣欣向榮。香港作為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的一分子,必須盡快思考如何發揮自身的優勢,莫再磋跎歲月,耽誤與內地共同合作的發展機遇和商機。
圖片來源:新華社
請Follow我們的YouTube頻道:
下載我們的手機應用程式,收看第一手精彩內容: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