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7個月香港局勢不穩,治安亦急速轉差,其中油尖旺區更成為「罪惡溫床」,單是去年下半年就發生151宗爆竊案,按年急增1.65倍,創5年以來新高,而去年下半年亦發生19宗劫案,為全年共21宗的9成;大家心中可能亦會有疑問,為何會該區的罪案會突然急增?油尖警區助理指揮官警司曾仲斌就向傳媒說出了答案,認為是示威者破壞在先,變相鼓勵不法之徒犯案,導致「破窗效應」出現令治安變差。但到底什麼是「破窗效應」?
「破窗」令犯罪行為增加
「破窗效應」其實是源自美國史丹佛大學心理學家Philip Zimbardo所做的「偷車實驗」,他將兩輛一模一樣的私家車,分別停泊在中產社區及環境較雜亂的貧民區,再將車牌拿走及打開車頂天窗,結果貧民區的車很快被偷走了,而另一輛在中產社區的私家車過了一星期後,仍然完好無損;但如果將停泊在中產社區那輛車的天窗玻璃打爛,在幾個小時後,那輛車也被偷走了;因此他認為實驗結果說明,犯罪成因與物件的「完好程度」之間有很強的關係。
後來,犯罪學家George L. Kelling以這項實驗為基礎,於1982年提出了「破窗效應」理論,他指出如果社區問題未能及時解決,就會鼓勵他人仿效,情況就如一幢有破窗的房子,若未有即時維修,不久之後其他窗戶都會莫名其妙地被人打爛,最終甚至可能會闖入屋內定居或縱火;而理論中強調的,就是當「破窗」出現,就會誘使人們仿效,甚至變本加厲,所以只要不論罪行亦要「零容忍」,有助減少嚴重罪案的發生。
1980年代紐約市的「破窗」實例
談及「破窗理論」最著名的例子,就要數到1980年代美國的紐約市,當時市內環境髒亂、衛生惡劣、犯罪率極高,其中紐約地鐵的情況尤為嚴重,於是時任市長Rudy Giuliani就接受學者建議,以「破窗理論」為基礎,先在地鐵內推多項「整頓」措施,包括禁止於地鐵內塗鴉,把地鐵車廂清潔乾淨、又加強懲罰逃票行為,並將逃票者以手銬鎖住並罰站在月台上,向公眾展示打擊罪行決心。當有關措施落實後,社會有不少聲音抨擊做法「緩不濟急」,但後來發現有不少逃票者,其身上亦攜有武器或是通緝犯,當警方友強執法以後,歹徒亦不敢再逃票及帶武器出外,罪案率亦有所下降,這樣紐約市就從最小、最容易的地方著手,令犯罪的「惡性循環」被打破。
如今香港出現「破窗效應」,大家若不欲看見香港變成「罪惡之都」,不想自己成為不法之徒的「目標」,就應支持執法部門的工作,不論罪行是輕微或嚴重,都必須予以嚴厲打擊,否則下一度被打破的「窗戶」,隨時可能出現在你我身邊。
圖片來源:RTHK
請Follow我們的YouTube頻道:https://bit.ly/2kgU8qg
下載我們的手機應用程式,收看第一手精彩內容:https://www.speakout.hk/app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