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政協副主席梁振英昨日在會展,出席由亞太台商聯合總會舉辦的第十四屆台港論壇,並發表主題演講。論壇主題為「區域經濟與香港未來發展——從粵港澳大灣區談起」,梁振英指出,香港作為一個高度國際化的大都會,具有「一國」和「兩制」的雙重優勢,同時擁有開放程度高、企業公平競爭、良好法治環境等有利條件,讓香港可以擔當大灣區「超級聯繫人」的角色,在金融、物流、科技等各方面推動區域經濟發展。論壇與談嘉賓包括,香港科技大學校長史維及香港科技園主席查毅超,吸引過百人到場參加。
梁振英:香港可作大灣區超級聯繫人
梁振英在演講中表示,自改革開放後,港商將香港工業生產線轉移到內地,降低成本、擴大規模,在區域經濟中有了新空間,隨著交通運輸條件改善,大灣區未來發展不只是內部合作,更可作為一個經濟體,與其他經濟體合作。他認為,香港有內地沒有的國際化、法治、知識產權保護等優勢,在大灣區規劃中可擔當「超級聯繫人角色」,例如香港每年從印度進口大量鑽石,當中大部分轉賣到內地,這是因為印度商人認為香港能更好溝通,所以寧願讓香港「賺一點」,這例子正是香港作為「超級聯繫人」的最好例子。
他又提到,每年負責評選諾貝爾醫學獎得主的瑞典卡羅琳醫學院,將第一個海外分支設在香港科學園,是考慮到香港有中國優勢,同時又有「兩制」之便,他相信這亦會有利香港和新加坡等其他城市競爭。活動上,曾任香港行政長官的梁振英仍不忘推介香港,他提到自己到了大灣區某一個城市,當地市政府帶他去看當地一個研發創新科技的一個地方,一位在該處工作的台灣教授其實已經把「無人定翼飛機」研發出來,而且已經小批量生產;他當時立刻建議該名教授,應該集中力量和精神繼續去研發無人機,至於其他行銷工作,則應該交貿易公司負責,最好就是交給香港的貿易公司負責。
在答問環節,有與會人士問到,年輕人應該如何融入大灣區;梁振英回應,首先是「Out of sight, Out of mind」(擴闊視野,跳出框框),笑言當看不見就不會去想,所以當務之急是提高兩岸三地,包括台灣和香港,跟大灣區內其他城市的交往,尤其是企業界的交往:「我們經常說G2G(政府對政府)、G2B(政府對企業)、B2B(企業對企業),然後B2C(企業對顧客)這些,G TO G這個我們不說,所以G TO B這個很重要!」梁振英又當場表示,若與會人士有需要走進大灣區城市發展、需要人引路和「敲門」,他樂意提供協助:「我也說了,要是我能夠幫手敲門,讓台灣的朋友能多到大灣區的城市、能比較全面深入的去看,我很願意效勞!」
潘漢唐:相信可以超越意識形態 一同投入大灣區發展
論壇另一嘉賓、亞太台商聯合總會總會長潘漢唐則提到,大灣區規劃的概念,非常遺憾地在台灣的知名度非常非常的低,報紙上報道的不多、一般也不太談。不過,他認為,在台灣剛過去中期選舉之後,支援「台獨」的政黨大敗,現在機會來了,所以非常鼓勵台灣朋友和香港朋友,大家要多多交流,尤其是跟大灣區的朋友多多交流:「我想我們在座的每一位大概都是香港人,那麼也當然是大灣區人,可能你們也同時擁有香港人、台灣人或者是中國人的身份,那麼這種身份實際上,對於我們在整個大灣區來推廣大灣區的這個經濟效能,我想是一個非常好的,而且是跨越政治、跨越意識形態的。那麼現在我們正好是處在一個最好的時刻,所以我想今天應該是一個歷史性的時刻,就是說大灣區在兩岸正式起步。」
史維:看好大灣區發展 但呼籲要有危機感
至於科大校長史維則表示,科技發展為工商業帶來革命性影響,也造成非常大的衝擊,他舉例指香港的建築商,由數據到系統管理都需要一個全盤更新,所以就與大學討論可以如何合作。史維認為,加速大學與工商界合作是最大的需要,與科技發展有直接關係。他又認為,在大灣區發展「一國兩制三關」的限制下,可以透過大學促成跨境人才、商業、工業的聯繫。
在大灣區發展方面,史維看好大灣區發展,但同時認為香港要有危機感,因不超前的話,就會落後於人:「在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架構下,有『一國兩制三關』的限制,大學可以促成跨境人才、商業、工業的聯繫。」
對於科技大學在廣州辦分校的原因,史維解釋,學校必須積極跟大灣區各城市的工商界直接連線,互相支持,藉以彌補香港在科技發展一環生態系統上的不足。科大廣州分校會落戶廣州慶盛高鐵站旁,原因就是考慮到可以和工商業有更直接連錢,彌補科大本校區不足;另外,科大廣州校區會以創新和前沿科技商業管理科目為主,包括人工智能、數據科學、金融科技、高級材料製造、生物科學等,框架不會跟香港本校重疊,故希望新校區與本校區不會變成競爭,而是可以直接回饋、提升香港社會。
圖片來源:港人講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