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張達明商榷】梁振英援引法律意見 與港大張達明討論「公允評論」定義
【與張達明商榷】梁振英援引法律意見 與港大張達明討論「公允評論」定義

全國政協副主席梁振英與港大法律學者張達明就誹謗案中「公允評論」的應用範圍繼續作深入討論。其中,梁振英昨晚再次在個人社交網站貼出署名「一個法律工作者」的法律意見,反駁張達明日日前在社交網站發布的觀點,文中除繼續反駁張達明就「公允評論」所提的法律觀點外,亦特意借用張達明所提及的相類似文章,說明梁振英深深明白甚麼叫「公允評論」,絕不是「動轍發出律師信,甚至控告別人誹謗」。

 

此外,有關文章又特別提到,被梁振英控告誹謗的鍾劍華是知名學者,其說話、文章比起一般坊間的雜誌和報章更具影響力,引起梁振英注意是必然的。既然梁振英認為鍾劍華的說法與事實不符而要求對方撤回文章,客觀上也是合理做法;而鍾劍華不願意撤回因而引起訴訟,那也是他可預見的情況。

 

文章最後特別點出,法律上,「評論」和「假託知悉事實(imputation of fact)」二者必須分開處理,這點連張達明本人亦同意;文中指出,「評論」是可以「被識別」的,但鍾劍華在文章則是直指「梁振英的(競選)班子就曾經出席江湖(黑社會)飯局,梁振英領導的政府要由江湖(黑社會)中人及其門生維持秩序、追打示威抗議人士,梁振英領導的政府也任由江湖(黑社會)人士公開向社會作暴力威嚇,事後也一言不發」;文章作者直言,整段文字是「事實鋪陳」,或者更準確一些,是「假託知悉事實(imputation of fact)」陳述,一點也沒有「評論」的意味,故此更不能稱為「公允評論」。

 

梁振英在個人社交網站刊出的文章全文如下:

 

梁先生,

 

張達明先生9月1日在你面書貼文,認為本人對誹謗法律「有點一知半解」。看畢張先生的貼文後,我仍是要說:張先生,你是錯了。

 

首先張先生說Lord Nicholls的「判詞並沒有要求『被告先必須在客觀上成功確立他所作出的陳述是一項公允評論』」。不過張先生稍後立即修正並對我引述Lord Nicholls所列出「公允評論」這抗辯理由的「外在客觀限制」.....並沒有異議。

 

張先生可能忽略了的判詞中是有這兩句,出自不同段落:

 

其一: The question raised by this appeal concerns the meaning of malice in the context of the defence of fair comment. On this, two matters are clear. First unlike the outer limits (as I have called them) of the defence of fair comment, which are objective, malice is subjective.

 

其二: The defence of fair comment envisages that everyone is at liberty to conduct social and political campaigns by expressing his own views, subject always, and I repeat the refrain, to the objective safeguards which mark the limits of the defence.

 

還有,一般法律工作者常用的工具書 Halsbury’s Laws of Hong Kong 也有這樣的表述: In deciding whether the comment was fair at the trial, there is a two stage approach. The first is the ‘objective’ stage in which the issue is whether the words were capable of being fair comment. The burden of proof is on the defendant. The second is the ‘subjective’ stage: if the words were capable of being fair comment, the defence would fail if the defendant was actuated by malice. The burden of proof is on the plaintiff.

 

第二點,張先生提出的幾份報道,可以歸類為事實、質疑和評論,梁先生如果不採取法律行動,亦說明了梁先生並不是「動轍發出律師信,甚至控告別人誹謗」。

 

第三點,鍾先生作為一位知名的學者,他的說話、文章比起一般坊間的雜誌和報章更具影響力,因此引起梁先生的注意也是必然的。梁先生既然認為鍾先生說法與事實不符而要求鍾先生撤回文章,客觀上也是合理的做法。鍾先生不願意撤回因而引起訴訟,那也是鍾先生可預見的情況。

 

第四點,張先生的貼文主要是把評論和「假託知悉事實(imputation of fact)」混為一談。法律上的要求是二者必須分開處理,這點張先生是同意的。「評論」是可以「被識別」的。張先生引述的「維基百科」評論是「小桃園飯局所引起的謎團」,東周網評論的是「黑勢力是否滲入特首選舉」,成報評論的是「政治智慧」。而鍾先生在其文章則直指「梁振英的(競選)班子就曾經出席江湖(黑社會)飯局,梁振英領導的政府要由江湖(黑社會)中人及其門生維持秩序、追打示威抗議人士,梁振英領導的政府也任由江湖(黑社會)人士公開向社會作暴力威嚇,事後也一言不發」。整段文字是事實鋪陳,或者更準確一些,是假託知悉事實(imputation of fact)的陳述,一點也沒有評論的意味。以目前誹謗法律的要求下,不可能作為「評論」來處理。

 

最後,張先生全篇貼文也只是論述了鍾先生上述一段文字的第一句。有關鍾先生所謂的「梁振英領導的政府要由江湖(黑社會)中人及其門生維持秩序、追打示威抗議人士、梁振英領導的政府也任由江湖(黑社會)人士公開向社會作暴力威嚇,事後也一言不發」那些「假託知悉事實」的陳述,張先生一句也不說,相信張先生也明白那些陳述根本不能當作評論看待。

 

一個法律工作者


p.p1 {margin: 0.0px 0.0px 0.0px 0.0px; font: 16.0px PMingLiU; color: #212121; -webkit-text-stroke: #212121} p.p2 {margin: 0.0px 0.0px 0.0px 0.0px; font: 16.0px Helvetica; color: #212121; -webkit-text-stroke: #212121} p.p3 {margin: 0.0px 0.0px 0.0px 0.0px; font: 16.0px PMingLiU; color: #212121; -webkit-text-stroke: #212121; min-height: 19.0px} span.s1 {font-kerning: none} span.s2 {font: 16.0px Helvetica; font-kerning: none} span.s3 {font: 16.0px PMingLiU; font-kerning: none}

原圖:大公報、港人講地資料圖片

0
支持CY
2
做得好
0
無意見
其他焦點新聞
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