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和廣東共享同一天空,空氣污染治理是回歸後香港第一個主要區域合作項目,過去幾年,在過去的基礎上,雙方的工作又有了進展。剛在北京結束政協會議的全國政協副主席梁振英,今早獲邀到廣州參與「第五屆經濟快速發展地區空氣品質改善國際學術研討會」的「粵港澳大灣區清潔空氣高端論壇」,並在活動上作主旨發言。他憶述香港和「粵港澳大灣區」各城市過去多年的合作和努力,成功令改善區域內的空氣質素,亦期望大灣區未來在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的指導方向下,讓區內人民活得更好更健康。
粵港合作改善空氣質素多年
梁振英表示,「粵港澳大灣區」經濟近年發展非常迅速,但工業化和都市化亦同時令區內城市的空氣質素受到影響,他憶述:「九十年代後期,大灣區區內城市的空氣質素迅速轉差,正因如此,香港首任特首董建華在首份施政報告即提出與廣東省合作改善空氣質素,讓整個區域都一起得益。」
他指出,在回歸之初、「一國兩制」實施未幾的情況下,港府跟廣東省的合作存在一定難度,更需要一定的「內交」手腕,,幸最終兩地能達成共識,由2000年起,兩地共同制訂首個設有時間表及目標「空氣質素管理計劃」:「回想起來,我們應該慶幸兩地能跨越重重障礙,兩地的空氣質素因此得到大大改善,兩地政府亦成功建立互信,為未來合作打好基礎。」
香港政府一直努力改落區內環境
此外,梁振英亦特別提到兩項成就,首先是成功潔淨化大灣區內的工業。在20世紀中,特區政府內部開始研究如何協助區內工業界提升他們的環保設施,這些由港資營運的工廠,單在區內已經有超過55,000間,到在2008年,特區政府開展「清潔生產伙伴計劃」,協助位於香港及廣東省的港資工廠採用清潔生產技術和作業方式,這計劃至今仍存在,目前至少會運作到2020年。
第二是成功減少船舶排放。梁振英指,他在2012年上任香港特首一職,隨即在首份施政報告提出多項「減少船舶排放」的措施,又要求政府官員跟內地對口單位解釋,若大家可以一同採取有效措施減少船舶排放,兩地人民都可以得到極大好處。
國家落實不同政策改善空氣質素
國家對改善環境及空氣質素的決心亦有目共睹,交通部在2015年年底推出新政策,決定於2019年在大珠江三角洲、長江工角州及渤海各港口設立「國內船舶排放控制區」;國家改善空氣質素和環境的決心,亦驅使不同商業範疇一同致力改善環境。
梁振英解釋,以上改革,為居於港口附近一帶的人民帶來立竿見影的好處,這些地區的空氣獲得即時改善,而當國內的船舶排放控制區於2019正式設立,改善的幅度只會愈來愈大。
以大灣區為首 將經驗幅射全國
最後,梁振英提到即將公布設立的「粵港澳大灣區」,指大灣區十一個城市人口達到六千六百萬人、經濟總量與澳洲或南韓看齊。然而,經濟合作只是計劃的其中一部份,改善環境亦是各大灣區城市合作的主要目標:「希望透過城市間的合作,讓區內的科技和管理更先進、增加就業機會的同時不必犧牲環境,最終希望區內的人民生活愈來愈好。」
他強調,國家領導人在十九大報告中多次強過「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國家主席習近平和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亦已經先後多次強調環境生態優先,這一發展方向,跟世界主流和標準接軌。梁振英最後希望各空氣質素方面的專家繼續努力,為改善「粵港澳大灣區」提出建議,並且由大灣區做起,繼而將成功改善環境的經驗幅射全國。
除梁振英以外,獲邀在「粵港澳大灣區清潔空氣高端論壇」發言講者還有:廣東省環保廳總工程師蔣宏奇、香港環境局前副局長陸恭蕙、香港環境保護署助理署長何德賢、中國工程院院士張遠航和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戰略研究和國際合作中心主任李俊峰等。
圖片來源:港人講地
評論